《党员之友》杂志2025年第5期,刊登《巴州若羌县:紧贴民生促发展夯实根基筑同心》全文如下:
近年来,新疆若羌县将民生改善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党建引领推动产业提质与服务增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物质基础。2024年,若羌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县。
聚焦民生强引领。构建"党委统筹全局、党员示范引领、群众广泛参与"的全域协同发展格局,筑牢团结奋进根基。科学规划保障。县委将教育医疗提升、就业创业扶持等32项民生工程纳入年度重点议题:采用"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考核"模式,把民生项目完成率、群众满意度纳入乡镇党委和部门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实现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稳定在78%以上。强化示范引领。建立"书记项目"长效机制,推出"党组织实事清单",由各级党组织书记牵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三学三亮三比"争当先锋行动为抓手,运用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承诺践诺等机制,深化结对帮扶、志愿服务。夯实治理基础。出台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在27个社区(村)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推行"群众说事点"机制,群众参基层治理率达95%以上。
发展产业增福祉。立足资源优势,推动红枣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实现共同富裕。红枣产业提质增效。构建"种植标准化、加工集群化、销售品牌化"全产业链,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17家深加工企业,开发20余种产品,红枣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惠及枣农2.3万户。组织农技专家、党员技术骨干开设"田间课堂",常态化开展种植技术、电商培训,提升枣农的生产经营能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依托罗布泊钾盐、阿尔金山锂矿等丰富资源,延伸特色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引进特变电工、志存锂业等行业龙头,打造亿级新材料产业园,带动各族群众1.2万人就业,人均增收2.8万元,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现代农业多元增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兴猪、扩羊、增牛"战略,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引领作用,推广"固定收益+工资收入+产出分红"增收模式,让农民分享到产业链各环节的增值收益。
强化服务惠民生。采取多项有力举措,推动各项事业进步,实现各族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红利。就业服务精准高效。制定就业增收专项行动方案,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库"与"劳动力资源库"动态对接机制,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岗位与就业需求的智能匹配。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开设多产业工种和专业培训班,强化"订单、定岗、定向"培训模式,提升群众就业能力。教育医疗质量提升。推进河北援疆医疗专家和上级医院"托管"县人民医院,引进专业团队和先进技术,让优质诊疗服务惠及各族群众。全面开启第六轮兵地联合办学,深化学校"结对共建"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成立业务骨干服务团队,开展"一对一"上门服务,实施"一企一策"解决企业用工困难。开办"一网通办+跑办协办"窗口,梳理"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推出一次联办套餐,切实解决企业商户办事难题。
《党员之友》杂志2025年第5期,刊登《巴州若羌县:紧贴民生促发展夯实根基筑同心》全文如下:
近年来,新疆若羌县将民生改善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党建引领推动产业提质与服务增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物质基础。2024年,若羌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县。
聚焦民生强引领。构建"党委统筹全局、党员示范引领、群众广泛参与"的全域协同发展格局,筑牢团结奋进根基。科学规划保障。县委将教育医疗提升、就业创业扶持等32项民生工程纳入年度重点议题:采用"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考核"模式,把民生项目完成率、群众满意度纳入乡镇党委和部门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实现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稳定在78%以上。强化示范引领。建立"书记项目"长效机制,推出"党组织实事清单",由各级党组织书记牵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三学三亮三比"争当先锋行动为抓手,运用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承诺践诺等机制,深化结对帮扶、志愿服务。夯实治理基础。出台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在27个社区(村)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推行"群众说事点"机制,群众参基层治理率达95%以上。
发展产业增福祉。立足资源优势,推动红枣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实现共同富裕。红枣产业提质增效。构建"种植标准化、加工集群化、销售品牌化"全产业链,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17家深加工企业,开发20余种产品,红枣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惠及枣农2.3万户。组织农技专家、党员技术骨干开设"田间课堂",常态化开展种植技术、电商培训,提升枣农的生产经营能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依托罗布泊钾盐、阿尔金山锂矿等丰富资源,延伸特色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引进特变电工、志存锂业等行业龙头,打造亿级新材料产业园,带动各族群众1.2万人就业,人均增收2.8万元,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现代农业多元增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兴猪、扩羊、增牛"战略,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引领作用,推广"固定收益+工资收入+产出分红"增收模式,让农民分享到产业链各环节的增值收益。
强化服务惠民生。采取多项有力举措,推动各项事业进步,实现各族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红利。就业服务精准高效。制定就业增收专项行动方案,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库"与"劳动力资源库"动态对接机制,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岗位与就业需求的智能匹配。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开设多产业工种和专业培训班,强化"订单、定岗、定向"培训模式,提升群众就业能力。教育医疗质量提升。推进河北援疆医疗专家和上级医院"托管"县人民医院,引进专业团队和先进技术,让优质诊疗服务惠及各族群众。全面开启第六轮兵地联合办学,深化学校"结对共建"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成立业务骨干服务团队,开展"一对一"上门服务,实施"一企一策"解决企业用工困难。开办"一网通办+跑办协办"窗口,梳理"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推出一次联办套餐,切实解决企业商户办事难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