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若羌县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若羌 / 若羌旅游 / 有关楼兰

楼兰开创中国最早的屯垦戍边时代,是中国屯戍文化的发源地

发布时间:2014-12-26 11:34
访问量:
来源:县委宣传部
[ 打印 ]
【字体:
分享:

  鄯善国建立后,楼兰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继续存在了400年左右。鄯善国建立后,楼兰成为鄯善国的一个重要城镇,其地理位置依然十分重要。东汉时,敦煌人索励率敦煌等地士兵1000余人到楼兰屯田,同时,征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1000余人,横断注滨河(今塔里木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连续屯垦3年,积粟(sù)100万。楼兰出土的汉文木简和纸文书共计576件,其中木简412件、纸文书164件,有绝对年号纪载的木简40件、纸文书8件。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年号是泰始,其次是咸熙,出现最早的年号是曹魏嘉平四年(252年),最晚的年号是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楼兰出土的木简和纸文书表明,自曹魏嘉平四年(252年)至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楼兰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隶属关系,这一时期是楼兰城发展的繁荣时期。

  罗布泊地区发现的东汉和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其主要内容大部分都是记载关于屯田方面的事物。来此屯田的士卒,都可以随带畜产和各类农具杂物。汉朝在此还设有乡政权的基层官吏——三老。楼兰作为汉代在罗布泊地区的屯田中心,仍然承担着在这条交通线上来住使节和官吏(lì)的接待任务,汉朝在此还设有管理邮件的机构和官吏,并通过屯田,传播了先进的铁制农业农具和农业耕作方法——牛耕等。
  东汉魏晋时期曾在楼兰设西域长史府,其规模可能介于郡(jùn)县之间,并具有军屯的特点。据《后汉书•接勇传》记载,东汉延光二年(123年)夏天,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500人出屯柳中(今吐鲁番境内),“明年(124年)正月,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魏晋两朝沿用东汉旧制,仍在西域地区设西域长史府。楼兰出土的木简和文书中,明确记载有“楼兰”地点的,木简有8件,纸文书有10件,记载有西域长史及其下属管衔(xián)的木简有7件。它说明曹魏和西晋时期的西域长史府治所驻地就在楼兰。


楼兰古城出土带有楼兰字样的魏晋木简

  魏晋时期继续在楼兰地区进行屯田,并在西域长史府设主管屯田事务的官——司吏。屯田士卒在古楼兰地区进行开始荒地、修渠筑坝、传播和推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铁制农具,使楼兰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楼兰成为魏晋两朝统治西域的前哨阵地。
  但是,从总的发展形势来看,自南北朝以后,随着西域统治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丝绸之路新线路的开拓,楼兰作为丝路贸易的中转站,已失去了它昔日的重要地位,而逐渐衰落了。
  楼兰出土文物中所发现的年代最晚的木简,是记载有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纪年的木简。它表明建兴十八年后,由于孔雀河水的改道,致使位于其下游的楼兰水源枯竭,屯田生产无法进行,西域长史府被迫迁移。楼兰这个丝绸之路上曾繁华显赫一时的重镇,才逐渐被人们所废弃,从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相关附件:

  • 201412261134236633.jpg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