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一个曾经在丝绸之路上显赫一时的王国,在1500年前忽然消失在罗布荒原的沙漠里。100年前,斯文•赫定和罗布人奥尔得克又发现了它,但此时的楼兰已是一片荒芜,只留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和几处断垣残壁。楼兰是怎么灭亡的?楼兰人的语言、文字、风俗又是怎样的?国家灭亡后,楼兰人去了哪里?
找寻一段失落的文明,解读楼兰之谜,成了考古学家、史学家们百余年来念念不忘的一个心愿。今天我们能找到的只是一些文明的碎片,也许我们无法把它拼补成一段完整的历史,但唯其如此,楼兰才更显出它奇异的魅力。
哦,楼兰,楼兰,面对满目疮痍的这片废墟,人们会问——楼兰人去了哪里?
地图上,楼兰故城向北,是已经干涸的罗布泊,再往北,是库姆塔格漫天飞舞的黄沙,继续往北,便是鄯善绿洲,鄯善县的迪坎村,是这一路荒凉中令人惊喜的第一抹绿色。
英国作家约翰海尔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迷失的骆驼》一书中,记述了最后一批楼兰人的后裔(yì),于20世纪60年代迁徙到了鄯善县的迪坎村,其中包括吐尔迪老人。吐尔迪现已改名为叶赫亚沙依木,他的爷爷便是1901年与奥尔得克一起为斯文•赫定作向导的罗布猎人阿不都热依木。
这个下午,我们的车停在了迪坎村村头,村头几个维吾尔人聚在一起聊天,开车的吐尔逊师傅指着其中的一个中年人对我们说:“这个人就是大队书记玉山,他应该知道你们要找的那个人。”我们说出叶赫亚沙依木的名字,玉山很快地点头:“在那边,我带你们去。”
在村西头,我们很顺利地找到了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叶赫亚沙依木。
交谈是断断续续的,67岁的叶赫(hè)亚沙依木精神显然已不是很好,最初的叙述是零乱的。我们企图在吐师傅的翻译中将这些零乱的碎片串起来,却颇为艰难。但在谈到他曾经的家辛格尔时,老人显然有点兴奋了:“七年了,我没有回过辛格尔,以前每年都赶毛驴车回去的。我家的麻扎(坟墓)在那里。”他的思维越来越清晰。他的家族以及家族的迁徙故事,使我们知道了楼兰人后裔迁徙的部分真相。
1950年,叶赫亚沙依木家从辛格尔迁到了吐峪沟乡洋赫村,1956年又从洋赫村搬到了辛格尔,在那里生活了五年。1961年,因辛格尔地处军事禁区范围内,叶赫亚沙依木一家又从那里迁到了迪坎尔村,这一次,便是最后的迁徙了。
叶赫亚沙依木间断的叙述中不断地冒出“罗布淖尔”一词,这是我们唯一能听懂的名词,无疑,这也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叶赫亚沙依木告诉我们,家族的老人们说,他的家族在鲁克沁君王时期就生活在辛格尔,到他这一代,至少已有四代人了,他的出生地也在辛格尔。
“知不知道你的祖先是从哪里搬到辛格尔的?”
“家里的老人们说,我们家很久以前在鄯善,我们家族是老鄯善人。”
“你说的老鄯善是辟展吗?”
“不是,我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罗布淖尔边上的鄯善,不是现在的鄯善。”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年轻的楼兰研究专家郭物告诉我们,楼兰人后裔的迁徙,是一条由楼兰、罗布泊、辛地、辛格尔、迪坎尔组成的渐进线路。水在一点点地消失,他们不得不一步步往北迁徙,寻找有水的住处。叶赫亚沙依木的这一段叙述与之前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极为吻合。叶赫亚沙依木的家族无疑就是楼兰人。
“听说过奥尔德克吗?”
“知道,他是我爷爷的哥哥阿不都热依木的朋友,他们过去一起给斯文•赫定做过向导。”叶赫亚沙依木突然从沙发上站起来,径直跑进里屋去了,不一会,他拿出一个纸卷,展开给我看:“看,这个就是我爷爷的哥哥阿不都热依木。”
那是两张翻印的人物素描,我瞬间认出那正是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中的插图,是他为他的向导阿不都热依木和奥尔得克所绘的。赫定有很深的绘画功底,照片上的人物栩栩如生。
关于和阿不都热依木的相遇,斯文•赫定在《我的探险生涯》中描述:“在都拉里村北的一个树林里,我们巧遇从北面辛格尔来的阿不都热依木,他是整个沙漠中仅有的两三个知道‘六十个泉’的猎人之一……解决那个移动的罗布淖尔的问题,要经过沙漠没有一个起点比‘六十个泉’更稳妥,我决定雇佣他和他的骆驼。”
想到这个细节,叶赫亚沙依木的谈话中不断冒出来的“罗布淖尔”,突然间让我有点伤感。水,是罗布淖尔的灵魂所在,没有了它,罗布淖尔便成了没有生命气息的荒原。楼兰人,也是这样一点点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并且,永无返还的可能。
“家族的老人说没说过你们家族为什么会迁到鄯善?”我问。
叶赫亚沙依木停顿了片刻。
“大概一百二十多年前,罗布淖尔的水越来越少了,住在那里的最后十几户人家都搬走了,有的搬到了且末,有的搬到了尉犁,家族的老人一路找水,在走到距离罗布淖尔一百五十多公里的辛格尔时,发现那里有许多甜泉水,有草场,土质也很不错,便住下来了。在辛格尔,我们一共生活了四代人。1960年,部队来了,要我们搬出那个地方,另一家人搬到了尉犁,我们搬到了迪坎村。”
这是一个清晰的叙述,是关于楼兰人以及他们的后裔最后迁徙的故事,这个结果来得如此简单,在我的意料之外。
“我已经七年没到辛格尔去了,今年准备去一趟看看家族的麻扎。”叶赫亚沙依木说。
“那你准备怎么去?”我问。
“驴车,或者拖拉机。”
“驴车大概要走几天?”
“十天左右吧。”老人平静的语气中有些许苍凉。
沿着312国道向东,三个小时的路程,漫长得望不到边。在距哈密还有68公里的一条岔路,往右,便是前往五堡乡四堡村的道路。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庐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鄯善国被高车人攻破,部分人北逃伊吾,在这里筑城居住,称为纳职。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又在此设伊州,下属纳职县城。
此纳职,便是今日哈密五堡乡四堡村境内的拉甫乔克故城,是部分逃往伊吾的楼兰人的聚居之地。
这是一个有着300多户人家的维吾尔族村落,从外观上看,找不到任何与楼兰有关的蛛丝马迹。
浩浩荡荡的车队在村子里停下来,村头的清真寺前,有白须老人在门前的石凳上晒太阳,很茫然地看着我们。很明显,我们的到来对这个村庄是一种打扰。
在这个村子后面,拉甫乔克故城已残破得无法辨认。
我们抱着天真的近乎无知的幻想,企图从这个到处尘土飞扬的村庄寻觅到一丝关于楼兰人渔猎生活的痕迹。 “村子里有船吗?”在村里,我们询问一个中年维吾尔人。
“船?有的。这里四十年前还是有水的。”
我们一行人都感到一阵惊喜,随他来到一口枯井边:“喏,这个。四十年前还是有水的,现在干了。”
这有点戏剧化的场面,令人哭笑不得,很显然,他将我们说的“船”听成了“泉”。
村子里几乎没有人知道这座城的来历。我们在一座座土包和城墙上游荡与徘徊着,企图感受到一点来自楼兰的气息。这个阳光明亮的下午,空气通透得近乎透明,甚至,连一丝风的气息都感觉不到。
在村头清真寺前遇见的老人突然从半截土墙上探过身来,好奇地注视着从古巷里钻出来的我们。
很巧的是,这个老人也叫阿不都热依木,他说,这是“卡拉玛克人”的城市。听上去,这个名字与他毫无关系。
“你小时候听没听说过这座城的故事?”
“有人说城里埋藏着黄金,许多年以前,曾有人挖过,金子没挖到,却挖出了人的骨头、破羊皮和烂衣服这些东西。”
尽管阿不都热依木的家与故城仅有一墙之隔,夜里他从来没有进过故城。“这城里有鬼。”他说。
历史上,在纳职城居住的楼兰人曾经大规模地集体返回过罗布泊,但最终,他们又回到此地。
“在这儿住了一些年之后,楼兰人中的老人世代相传都说他们最终会回到罗布泊去,因为罗布泊那儿水草丰美,他们在水边上可以有吃不完的鱼,有很多野鸭子可以供他们狩猎。而哈密干燥的气候和农耕生活让他们很不适应。”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平教授说。
罗布泊,历史上本是美丽的鱼米之乡,烟波浩淼,水草丰美,楼兰人临水而居,世代享受着悠闲富足的生活。面对纳职城的荒滩戈壁,北迁的楼兰人更加怀念罗布泊的美丽。
大约在五代以后,楼兰人放弃了纳职城,整个部落就像吐尔扈特人东归一样,重新翻越了天山,抵达罗布荒原,回到了罗布泊边上。
五代,离现今已经有不少的年月了,沧海桑田的变换,罗布泊的水在一点一点地减少,到了那里之后,他们才发现,岁月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他们已经不能适应离开陆地的生活,他们已经学会了耕种,对于渔猎生活,也已经很生疏了。最后,他们只好又回到了纳职。
回到纳职城的楼兰人开始正视自己的未来。因为他们只能把纳职当成自己的家乡,并开始大规模地兴建纳职城。一座繁荣的城市在荒原上成长起来,并且很快变为东西交通的重要枢纽。
尽管与哈密头堡、二堡相距不远,但四堡的维吾尔人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上都与周围的维吾尔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这里,楼兰后裔聚族而居,固守着自己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在外貌上,我们依稀还能寻觅到一丝来自楼兰故国遗民的痕迹。在四堡的街头,我们偶尔还能看到金发白肤
楼兰,一个曾经在丝绸之路上显赫一时的王国,在1500年前忽然消失在罗布荒原的沙漠里。100年前,斯文•赫定和罗布人奥尔得克又发现了它,但此时的楼兰已是一片荒芜,只留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和几处断垣残壁。楼兰是怎么灭亡的?楼兰人的语言、文字、风俗又是怎样的?国家灭亡后,楼兰人去了哪里?
找寻一段失落的文明,解读楼兰之谜,成了考古学家、史学家们百余年来念念不忘的一个心愿。今天我们能找到的只是一些文明的碎片,也许我们无法把它拼补成一段完整的历史,但唯其如此,楼兰才更显出它奇异的魅力。
哦,楼兰,楼兰,面对满目疮痍的这片废墟,人们会问——楼兰人去了哪里?
地图上,楼兰故城向北,是已经干涸的罗布泊,再往北,是库姆塔格漫天飞舞的黄沙,继续往北,便是鄯善绿洲,鄯善县的迪坎村,是这一路荒凉中令人惊喜的第一抹绿色。
英国作家约翰海尔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迷失的骆驼》一书中,记述了最后一批楼兰人的后裔(yì),于20世纪60年代迁徙到了鄯善县的迪坎村,其中包括吐尔迪老人。吐尔迪现已改名为叶赫亚沙依木,他的爷爷便是1901年与奥尔得克一起为斯文•赫定作向导的罗布猎人阿不都热依木。
这个下午,我们的车停在了迪坎村村头,村头几个维吾尔人聚在一起聊天,开车的吐尔逊师傅指着其中的一个中年人对我们说:“这个人就是大队书记玉山,他应该知道你们要找的那个人。”我们说出叶赫亚沙依木的名字,玉山很快地点头:“在那边,我带你们去。”
在村西头,我们很顺利地找到了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叶赫亚沙依木。
交谈是断断续续的,67岁的叶赫(hè)亚沙依木精神显然已不是很好,最初的叙述是零乱的。我们企图在吐师傅的翻译中将这些零乱的碎片串起来,却颇为艰难。但在谈到他曾经的家辛格尔时,老人显然有点兴奋了:“七年了,我没有回过辛格尔,以前每年都赶毛驴车回去的。我家的麻扎(坟墓)在那里。”他的思维越来越清晰。他的家族以及家族的迁徙故事,使我们知道了楼兰人后裔迁徙的部分真相。
1950年,叶赫亚沙依木家从辛格尔迁到了吐峪沟乡洋赫村,1956年又从洋赫村搬到了辛格尔,在那里生活了五年。1961年,因辛格尔地处军事禁区范围内,叶赫亚沙依木一家又从那里迁到了迪坎尔村,这一次,便是最后的迁徙了。
叶赫亚沙依木间断的叙述中不断地冒出“罗布淖尔”一词,这是我们唯一能听懂的名词,无疑,这也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叶赫亚沙依木告诉我们,家族的老人们说,他的家族在鲁克沁君王时期就生活在辛格尔,到他这一代,至少已有四代人了,他的出生地也在辛格尔。
“知不知道你的祖先是从哪里搬到辛格尔的?”
“家里的老人们说,我们家很久以前在鄯善,我们家族是老鄯善人。”
“你说的老鄯善是辟展吗?”
“不是,我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罗布淖尔边上的鄯善,不是现在的鄯善。”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年轻的楼兰研究专家郭物告诉我们,楼兰人后裔的迁徙,是一条由楼兰、罗布泊、辛地、辛格尔、迪坎尔组成的渐进线路。水在一点点地消失,他们不得不一步步往北迁徙,寻找有水的住处。叶赫亚沙依木的这一段叙述与之前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极为吻合。叶赫亚沙依木的家族无疑就是楼兰人。
“听说过奥尔德克吗?”
“知道,他是我爷爷的哥哥阿不都热依木的朋友,他们过去一起给斯文•赫定做过向导。”叶赫亚沙依木突然从沙发上站起来,径直跑进里屋去了,不一会,他拿出一个纸卷,展开给我看:“看,这个就是我爷爷的哥哥阿不都热依木。”
那是两张翻印的人物素描,我瞬间认出那正是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中的插图,是他为他的向导阿不都热依木和奥尔得克所绘的。赫定有很深的绘画功底,照片上的人物栩栩如生。
关于和阿不都热依木的相遇,斯文•赫定在《我的探险生涯》中描述:“在都拉里村北的一个树林里,我们巧遇从北面辛格尔来的阿不都热依木,他是整个沙漠中仅有的两三个知道‘六十个泉’的猎人之一……解决那个移动的罗布淖尔的问题,要经过沙漠没有一个起点比‘六十个泉’更稳妥,我决定雇佣他和他的骆驼。”
想到这个细节,叶赫亚沙依木的谈话中不断冒出来的“罗布淖尔”,突然间让我有点伤感。水,是罗布淖尔的灵魂所在,没有了它,罗布淖尔便成了没有生命气息的荒原。楼兰人,也是这样一点点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并且,永无返还的可能。
“家族的老人说没说过你们家族为什么会迁到鄯善?”我问。
叶赫亚沙依木停顿了片刻。
“大概一百二十多年前,罗布淖尔的水越来越少了,住在那里的最后十几户人家都搬走了,有的搬到了且末,有的搬到了尉犁,家族的老人一路找水,在走到距离罗布淖尔一百五十多公里的辛格尔时,发现那里有许多甜泉水,有草场,土质也很不错,便住下来了。在辛格尔,我们一共生活了四代人。1960年,部队来了,要我们搬出那个地方,另一家人搬到了尉犁,我们搬到了迪坎村。”
这是一个清晰的叙述,是关于楼兰人以及他们的后裔最后迁徙的故事,这个结果来得如此简单,在我的意料之外。
“我已经七年没到辛格尔去了,今年准备去一趟看看家族的麻扎。”叶赫亚沙依木说。
“那你准备怎么去?”我问。
“驴车,或者拖拉机。”
“驴车大概要走几天?”
“十天左右吧。”老人平静的语气中有些许苍凉。
沿着312国道向东,三个小时的路程,漫长得望不到边。在距哈密还有68公里的一条岔路,往右,便是前往五堡乡四堡村的道路。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庐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鄯善国被高车人攻破,部分人北逃伊吾,在这里筑城居住,称为纳职。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又在此设伊州,下属纳职县城。
此纳职,便是今日哈密五堡乡四堡村境内的拉甫乔克故城,是部分逃往伊吾的楼兰人的聚居之地。
这是一个有着300多户人家的维吾尔族村落,从外观上看,找不到任何与楼兰有关的蛛丝马迹。
浩浩荡荡的车队在村子里停下来,村头的清真寺前,有白须老人在门前的石凳上晒太阳,很茫然地看着我们。很明显,我们的到来对这个村庄是一种打扰。
在这个村子后面,拉甫乔克故城已残破得无法辨认。
我们抱着天真的近乎无知的幻想,企图从这个到处尘土飞扬的村庄寻觅到一丝关于楼兰人渔猎生活的痕迹。 “村子里有船吗?”在村里,我们询问一个中年维吾尔人。
“船?有的。这里四十年前还是有水的。”
我们一行人都感到一阵惊喜,随他来到一口枯井边:“喏,这个。四十年前还是有水的,现在干了。”
这有点戏剧化的场面,令人哭笑不得,很显然,他将我们说的“船”听成了“泉”。
村子里几乎没有人知道这座城的来历。我们在一座座土包和城墙上游荡与徘徊着,企图感受到一点来自楼兰的气息。这个阳光明亮的下午,空气通透得近乎透明,甚至,连一丝风的气息都感觉不到。
在村头清真寺前遇见的老人突然从半截土墙上探过身来,好奇地注视着从古巷里钻出来的我们。
很巧的是,这个老人也叫阿不都热依木,他说,这是“卡拉玛克人”的城市。听上去,这个名字与他毫无关系。
“你小时候听没听说过这座城的故事?”
“有人说城里埋藏着黄金,许多年以前,曾有人挖过,金子没挖到,却挖出了人的骨头、破羊皮和烂衣服这些东西。”
尽管阿不都热依木的家与故城仅有一墙之隔,夜里他从来没有进过故城。“这城里有鬼。”他说。
历史上,在纳职城居住的楼兰人曾经大规模地集体返回过罗布泊,但最终,他们又回到此地。
“在这儿住了一些年之后,楼兰人中的老人世代相传都说他们最终会回到罗布泊去,因为罗布泊那儿水草丰美,他们在水边上可以有吃不完的鱼,有很多野鸭子可以供他们狩猎。而哈密干燥的气候和农耕生活让他们很不适应。”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平教授说。
罗布泊,历史上本是美丽的鱼米之乡,烟波浩淼,水草丰美,楼兰人临水而居,世代享受着悠闲富足的生活。面对纳职城的荒滩戈壁,北迁的楼兰人更加怀念罗布泊的美丽。
大约在五代以后,楼兰人放弃了纳职城,整个部落就像吐尔扈特人东归一样,重新翻越了天山,抵达罗布荒原,回到了罗布泊边上。
五代,离现今已经有不少的年月了,沧海桑田的变换,罗布泊的水在一点一点地减少,到了那里之后,他们才发现,岁月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他们已经不能适应离开陆地的生活,他们已经学会了耕种,对于渔猎生活,也已经很生疏了。最后,他们只好又回到了纳职。
回到纳职城的楼兰人开始正视自己的未来。因为他们只能把纳职当成自己的家乡,并开始大规模地兴建纳职城。一座繁荣的城市在荒原上成长起来,并且很快变为东西交通的重要枢纽。
尽管与哈密头堡、二堡相距不远,但四堡的维吾尔人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上都与周围的维吾尔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这里,楼兰后裔聚族而居,固守着自己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在外貌上,我们依稀还能寻觅到一丝来自楼兰故国遗民的痕迹。在四堡的街头,我们偶尔还能看到金发白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