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若羌县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若羌 / 若羌旅游 / 有关楼兰

女娲补天

发布时间:2014-12-26 13:06
访问量:
来源:县文物局
[ 打印 ]
【字体:
分享:

  我国考古学最新研究提出,中国在青铜器、铁器时代之前的新石器晚期存在着一个大量以使用玉器为主的时期,历经几千年。它,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类的踪迹,玉石就成了他们须臾不可或缺的伴侣。他们在把玉石当作工具的过程中认识了玉石之美,玉石也便成了人们美化生活的饰物和珍宝。可以说,对美的认识,也就是人类文明的起源。
  人们大都知道,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上有一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丝绸之路”的前身就是“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只有1600多年的历史,而“玉石之路”却有着6000多年的历史。
  历史证明: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首开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在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远远超过丝绸。而“丝绸之路”是后来丝绸交易商人利用“玉石之路”这一古老的通道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和田玉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开路先锋。
  古代新疆的和田玉是怎样跨越高山峻岭、戈壁山川到达我国中原,又如何向西行进?中途经过了哪些中继站?“玉石之路”究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研究的课题,深藏着许多迷人的奥秘。
  大约3000多年前,新疆产玉点已不少,已有采玉和琢玉的部落,玉已大量流入中国内地。《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西巡的路线,也大致说明了当时新疆到中原地区“玉石之路”的路线。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而且,透过这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与当今考古发掘的玉器相联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窥探到黄河上、中游的远古父系部落与昆仑北坡母系部落之间是怎样以和田玉器为载体沟通交往的。先民们从昆仑北坡的和田一带向东西两翼延伸,把和田玉运送到遥远的地方。于是,由近到远,不断向东方和西方延长伸展,终于开拓出了一条最早的和田玉运输线——“玉石之路”。
  这条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汉张骞通西域,其实走的就是玉石之路,他凿通的丝绸之路实际上是玉帛之路。汉代在甘肃设置的玉门关,以运输玉石而闻名,在汉以后的玉帛之路上更加繁荣。正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归随汉使千堆宝,少答朝王万匹罗。”又如元代维吾尔族诗人马祖常所写:“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现代矿物学家、地质学家对和田玉进行认真的研究后,得出结论,认为和田玉的成因与镁质大理岩和中酸性岩浆岩侵入,两者发生交代作用有关。和田玉属于“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的产物,在恐龙称霸地球之前数亿年,和田玉就已经出生了。和田地区河水中的玉石,是随着夏季河水的北流而离开昆仑山,到达和田绿洲的。其原生矿,应当在昆仑山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这个海拔地质风化比较严重,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夏季融雪时,风化了的原生矿表层破碎,崩落河谷,随着洪水冲向下游。
  周穆王与西王母
  丝绸之路奠基人:周穆王与西王母的高峰会
  
长期以来,世界上的人们普遍相信,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时开通的,大约距今2100年。例如我国史学界认为,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在乌孙,曾派遣副使到于阗(新疆和田)、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此开通(《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对此笔者并不完全赞同,笔者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只是重新恢复了古老的丝绸之路。道理很简单,自从中国人发明丝绸(泛指所有的丝织品)之后,丝绸贸易就出现了;也就是说,至少在7000年前,丝绸贸易之路就开始形成了,既有民间的小规模的丝绸贸易,也有官方的(部落间、方国间、国家间)规模相对比较大一些的丝绸贸易。
  进一步说,在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之间,早就存在着多条迁徙之路和贸易之路,上述路线都可以成为古老的丝绸之路。因此,东西方民间和官方的丝绸之路,实际上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没有留下相应的文字记录,或者有关记载尚未得到正确的信息解读和重视而已。
  事实上,在许多古希腊和古埃及的雕塑作品和木乃伊上,明显有着丝绸服装的印记,这就充分表明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已经成为地中海贵族的奢侈品。此外,1976~1978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盆地西缘、天山阿拉沟东口的先秦古墓中发现了一件保存良好的凤鸟纹绿色丝线刺绣绢,经鉴定为中原地区的产物,墓葬时间为公元前642±165年;这也证明在张骞通西域之前,西域人们早已经使用中原的丝绸了。
  为了重构东西方丝绸贸易历史,笔者对张骞通西域之前发生的丝绸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解读,并认识到周穆王和西王母乃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官方丝绸之路的奠基人。
  一 、远古丝绸贸易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众所周知,自大约七千年前中国人发明丝绸以后的数千年,丝绸始终是一种高科技商品,既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又高贵华丽,成为理想的财富和高贵地位的奢侈品;而且丝绸的重量轻、体积小、价格高,易于携带和远距离运输,不存在任何腐烂变质等问题,乃是长途贸易、能够获利丰厚的最佳首选商品。据此可知,东西方丝绸贸易存在着必然性与可行性。有鉴于此,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如果东西方不曾发生过丝绸贸易,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二 、先周时期的著名丝绸事件
尽管先秦史料缺失(公元前516年,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定居今日南阳,老子协助王子朝将周室典籍密藏山中或地下),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蛛丝马迹中,发现先周时期曾经发生过若干重要的与丝绸贸易有关的事件。笔者在《蜀先王来自何方?蜀文化源出舜文化》、《三星堆文明陨落于来自西方的传染病》等文中指出:
  1 、黄帝与蚩尤为丝绸而战
  中国最早的丝绸战争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笔者在《蜀先王来自何方?蜀文化源出舜文化》一文指出:清马啸《绎史》卷五引《黄帝内传》称:“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维之功。”据此似可表明,养蚕是蚩尤族(居住在今天山西省的南部)发明的,因为战败而不得不向黄帝族(居住在今天陕西省以及河套地区)交出养蚕技术,这可能是最早为了争夺养蚕技术而发生的战争了(第一次丝绸战争)。由于在山西省的南部确实出土有先夏时期的蚕茧,因此《黄帝内传》的这一记载,也就多了几分可信性。
  2 、埃及使者为丝绸来到中国
  《人类文明编年纪事•经济和生活分册》(德国学者维尔纳•施泰因著)记载:“~公元前1110年,埃及使者到中国(很可能对埃及文化产生了影响)。”此前10年,中国颁布禁酒令。又据光明日报1993年3月21日文,欧洲学者在古埃及一女性木乃伊上发现了丝绸,属于二十一王朝时期,即公元前1080年至前954年之间。据此笔者有理由推论,埃及使者到中国的主要目的之一,乃是试图在双方之间构建直接的丝绸贸易。
  3 、三星堆文明消失与丝绸贸易
  笔者在《三星堆文明陨落于来自西方的传染病》一文中指出,大约在三千年前,一名或一群来自西方(地中海周边地区)的丝绸贸易商,他们为了减少中间商的盘剥,试图直接与丝绸原产地进行贸易,带着黄金等贵重物品,来到三星堆王国,在不经意间给三星堆王国首领、贵族、居民带去了致命的病毒。很快,三星堆王国的居民(首先是王室成员和贵族)就一个接一个神秘的死去,他们陷入到极大的恐惧之中,在举行了盛大然而却无效的祭祀活动之后,幸存者打碎了所有的神器,包括远方客商带来的黄金物品,统统把它们匆匆埋入地下,头也不回地逃离了故土,消失在远方。这就是史书“鱼凫仙去,民亦随去”记载背后的真实故事,他们放弃三星堆故国故都,毅然决然举族迁徙,时在晚商或周初。此后,杜宇从南方(云贵高原)乘虚北上进入蜀地。
罗布淖尔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出生显赫的蒙古族青年罗布诺尔不愿继承王位,要去龟兹学习歌舞。当时走到塔里木盆地东部边缘时,饥渴劳累使他昏倒在地。三天后,当他醒来时,竞发现身旁坐着一对青年男女。男青年说他叫若羌,姑娘说她叫米兰,他两是风神母收养的同胞兄妹,因忍受不了风神母的残暴虐待抛家到库车学成艺技,不料返回途中在此与罗布诺尔相遇。米兰对罗布诺尔一见钟情。风神发现女儿与凡人相爱,恼羞成怒,便刮起黑风暴惩罚他们,砂石打瞎了罗布诺尔的眼睛。摔断了米兰的双腿之后,风神又将他们三人刮到东、南、西面的荒漠上。哥哥惦念妹妹,米兰思恋着情人。三人哭得悲天怆地,泪流成河,汇集到罗布泊后,变成一望无际的湖泽。后人遂将此地称为罗布泊。(此故事始传于元代)
  传说中的河流聚集成湖泽,罗布泊很久以前的确湖光山色,碧水蓝天。诸多河流注入洼地大小湖泊一脉相连,好似颗颗珍珠洒落在罗布泊洼地上。如果说风沙四起的话,只能说今天的罗布泊洼地是这样,故事的内容说罗布泊风大,可是元代的罗布洼地自然环境并非像传说中的那样恶劣,恰恰相反,当然要承认比起元代之前自然要差的多。罗布泊洼地的自然环境加剧恶劣变化应是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叶。所以传说也许是清代由蒙古族民间传出。也许是元代所传又经后人演变,把风神母加了进去。
  瓦石峡红枣传说
  
比起挺拔的核桃树,枣树太矮小,比起玲珑的西瓜蔓,枣树太粗糙,更糟的是,它满身的刺让小草也不敢靠近。但凭借荆棘的蓄水优势,枣树熬过炙热的夏天,赶在收获的季节结出果实,它出自荆棘,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令人敬佩的风骨。
  我国是枣的原产地,拥有占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