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若羌县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若羌 / 若羌旅游 / 有关楼兰

毛织品在两汉时期得到较大发展

发布时间:2014-12-26 11:32
访问量:
来源:县委宣传部
[ 打印 ]
【字体:
分享:

 

  毛织品的品种、工艺、色彩
  西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毛织品,出自罗布淖(nào)尔地区的青铜时代早期墓葬。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3 000 多年的先秦时期,随着西域畜牧业的发展,毛纺织业也逐步得到了发展。西域地区史前时期的织物和服饰艺术,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色彩,这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必然反映。生活在西域的人们,主要以动物皮和毛作为服饰原料。他们擅长纺织各色毛布,还用彩色颜料在毛布上绘染图案,惯于用鸟禽羽毛作为服装的配饰。在编织工艺方面,采用平纹、斜纹、缂(kè)织、植绒、缀(zhuì)织等组织结构,织造的毛布、毛毯、褐(hè)、罽(jì)、带、地毯等,品类多样,技艺精湛。特别是采用斜纹和缂(kè)织织造的毛布,堪称织造技术的一大进步,它的工艺要求比传统的平纹组织要求高,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各类毛织品色彩鲜艳,说明那时当地居民已经掌握了较高的毛纺织及染色技艺,其交领、镶(xiānɡ)边工艺,对后世的西域服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最早的棉布实物
  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棉花较早的国家之一,棉花栽培历史悠久,约始于公元前800年。公元前三世纪,即战国时代,《尚书》、《后汉书》中就有关于我国植棉和纺棉的记载。考古资料证实,棉布汉代就已经出现在西域,尼雅遗址出土的“蓝地白花纹棉布”就是新疆现存最早的棉布标本,也是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棉布实物。
  新疆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发展的最早,在魏晋至隋唐,内地尚未推广植棉的时代,而新疆的许多地区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棉纺织业,并在当地得到了应用,如吐鲁番阿斯塔那13号晋墓地和309号高昌时期墓葬中都有零星的棉布发现。喀什地区巴楚县,不仅发现了棉布而且还发现了一些棉籽。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蜀锦。该织锦的年代为汉代,来自古蜀国。锦为长方形,圆角、绢缘、缀(zhuì)带、长16.5厘米,宽11.2厘米,采用经线提花的织造方法制作,以宝蓝、绛(jiànɡ)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织出星纹、云纹、孔雀、仙鹤、辟邪(pìxié)和虎纹。其花纹之间贯穿隶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1995年10月在尼雅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汉朝丝绸,其色彩之斑斓(bānlán),织工之精细,实为罕见。其中一块织锦护膊,尤为光辉灿烂、耀人眼目,青底白色赫然织就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令世人震惊。

相关附件:

  • 201412261132298110.jpg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