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若羌县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若羌 / 若羌旅游 / 有关楼兰

沧桑巨变罗布泊

发布时间:2014-12-26 11:21
访问量:
来源:县委宣传部
[ 打印 ]
【字体:
分享:

(一)神秘罗布泊



罗布泊湖心

  罗布泊位于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新疆境内最大湖泊,因海拔高仅为780米,地势低洼,因而是塔里木河、孔雀河、东尔臣河等近百条河流的归宿地,诸多河流在流注罗布泊时,沿途会留下一片片湖泊,如众星拱月般环卫着罗布泊,其中最大的为罗布泊南面的喀拉和顺湖和台特玛湖。罗布泊最大面积曾达5350平方公里,最终于1972年干涸。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泑泽(yōuzé)、盐泽、涸(hé)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罗布”是地名,古维吾尔语意为聚水之地;“淖(nào)尔”系蒙古语意为湖泊,“罗布淖尔”意为聚水之湖。
  (二)罗布泊位置之争

  1876年,俄国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次进入罗布淖尔地区,在阿不旦进行测量时,将喀拉库顺误认为罗布泊,并测定湖盆中心位置为北纬39°31′2″,东经83°,认为清朝对罗布淖尔的实测地图《大清一统舆图》所称罗布淖尔位置是错误的。这种说法遭到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反对,他指出普尔热瓦尔斯基考察的(喀拉库顺)湖泊不是中国地图上的罗布泊。由此引起了长达百余年罗布淖尔位置之争。
  (三)斯文•赫定“游移说”
  其理论观点是:入湖河水裹挟着大量泥沙,泥沙沉积使湖底抬升,水自然向一个更低的洼地流泻,同时干涸的湖底经长时期风蚀后降沉,新湖底的抬升,湖水又会流向原来的湖区,形成周期性的“游移”,且认证提出游移的周期为1500年左右,此论断曾得到普遍承认,后经考察认证终被推翻。
  (四)亨廷顿的“盈亏论”
  美国地理学家亨廷顿,提出罗布泊“盈亏论”。其观点是:罗布泊为内陆湖。2000年前面积极大,由于地区气候日益干燥,导致湖泊收缩。一旦气候转为湿润,水量增加,罗布泊又会成为一个大湖。干燥、湿润不断转换,导致罗布泊湖发生盈亏变化。
  (五)“雅丹”奇观地貌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风蚀脊。“雅丹”是维吾尔语的音译,意为陡峭的土丘。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裂开,风沿着这些裂缝吹蚀、裂缝越来越大,形成不规则的背脊型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形状成为“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城堡,俗称“魔鬼城”。
  (六)“大耳朵”解释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地球资源卫星为研究提供了新手段,在离地球900公里的高空见到5000多平方公里的罗布泊,就像人的一只耳朵,有耳轮、耳孔,甚至还有耳垂,为此许多国外学者将其戏称为“大耳朵”。 “大耳朵”是罗布泊水面不断收缩的结果,由于东高西低的地形高差,来水的减少,罗布泊湖面由东向西呈同心圆地收缩,每收缩一次,留下一道波状的湖滨,结果就出现了一道道的“耳轮”,“耳垂”则是在喀拉库顺湖注入罗布泊时,由散流的河道形成的三角洲。大耳朵还不是罗布泊的全部,包括广大的盐湖沉积区和盐漠区,都曾是罗布泊的领属范围,面积最大时约有2.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现有最大湖泊—青海湖的5倍多。
  (七)丰富的盐矿是200万年沉积的结果

  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以上历史,曾经是塔里木盆地几乎所有河流的最后归宿地,在干旱盆地分布着广阔的盐碱地,地表集结的盐分随季节性洪水的泛滥流入河流,最终流注罗布泊,又由于强烈的蒸发,提走了湖中的水,留下湖中的盐,急剧提高了湖水的盐化度。罗布泊盐漠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盐层厚度从10厘米到1米上下不等,据勘探罗布泊钾盐远景储量2.5亿吨,工业储量达1亿吨,潜在价值达5000亿元,能持续开发30-100年。中国钾盐消耗占全球消耗总量的1/5,年需求量达500万吨以上,而产量却不足1/6,需大量进口,罗布泊钾盐为继青海察汉盐矿后发现的最大盐田矿,钾盐开发极具价值。

相关附件:

  • 201412261121160991.jpg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