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若羌县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若羌 / 若羌旅游 / 有关楼兰

罗布泊是黄河源头的“重源说”

发布时间:2014-12-26 11:45
访问量:
来源:县委宣传部
[ 打印 ]
【字体:
分享:

“黄河重源说”发轫(rèn)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它记载在以张骞(qiān)第一个探险报告为依据的《史记•大宛列传》中。《史记•大宛列传》这样记载:“于阗(tián)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这里所说盐泽即古代罗布泊,“河”是古代黄河特指的“专称”。这段文字明确指出了古代塔里木河入注古代罗布泊后伏流地下,到青海后重源复出。无独有偶,《汉书•西域传》也说:“其河有两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mào)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这是黄河重源说的两条经典依据之一,从此,张骞的这个黄河伏流重源说就风行一时。到北魏郦(lì)道元撰《水经注》,也沿袭《史记》、《汉书》的说法。清代康熙和乾隆时已经探清了真正的河源,可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由纪昀、王念孙等参加编写的《河潭纪略》把罗布泊“即黄河上源也”,“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写入书中。“黄河重源说”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探询盛行2000多年之谜,其主要原因有多为特殊的政治需要。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是联结西域诸国,以断匈奴的右臂,联合起来,抗击匈奴。如果像《史记•大宛列传》所说:“汉使穷河源,天子按古图书名河所出曰昆仑”,那么黄河的上源在昆仑山,中国、西域同饮黄河水,就是一家人了。政治上的需要和地理上的真实发生了碰撞,那还应该服务于政治,这样黄河重源说的流行有它的时代必然性。其次,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缺乏认识。具体地说,古人不能确切地理解气体、固体和液体三者之间的差别和转化。对于古代罗布泊来说,上源的水汹涌湍急,汇流下注流入罗布洼地,古人的观察是“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这湖是内陆湖,四周又没有任何河流流出,水面又没有什么升降,在还不懂蒸发原理的时代,最简单的最直觉的解释是迳流水量伏流潜行地下流走了,黄河源头又不远,“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因此产生“黄河重源说”就不足为怪了。

相关附件:

  • 201412261144535337.gif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