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司马迁、班固留下《史记》《汉书》记载了西域楼兰的点点滴滴,现在看来却弥足珍贵。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岑参、王昌龄曾多次吟咏楼兰赋诗,虽未实指,但楼兰代指边远地方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真实情感,却也不妄为虚。据考证,李白、王昌龄他们均未到过楼兰,但他们的文章诗文确是楼兰文化的一部分。
司马迁(约前一四五一约前八十六年)是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以毕生精力著述了《史记》这部史著,为中国历史学竖起了一座丰碑,被鲁迅先生赞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良非虚言。
史家所乐道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有很高的史学性和文学性,内容广博,囊括古今。
司马迁对楼兰的描述:“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史记?大宛列传》,与楼兰实说吻合,为斯文?赫定及其他学者断定楼兰找到了史学依据。
班固(公元32-92年),东汉人,字孟坚,挟风安陵(今陕西成阳市)人为名门望族出身,自称楚贵族后裔,楚亡迁于晋、代间。从五世祖班长起,由富渐贵,由豪强变为官吏。曾祖班况以大臣名家占籍长安,女为成帝婕好,家累千金,大伯祖班伯通晓诗文。二伯祖班游亦受成帝器重,父班施,字叔皮,光武帝时历任徐令,司徒缘望都长等职。他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论衡》的作者王充是他的学生。
班彪曾研读司马迁的《史记》,认为其功不可没,作(后传)数十篇、《史记后传》凡65篇,(一说百余篇),依然为《史记》体裁。《汉书》中《元帝纪》《成帝记》《韦贤传》《元后传》均为班彪原作。篇末赞语仍题有“司徒撑班彪日”字样。建武十三年(公元54年),班地病故,儿子班固子承父业,遂成《汉书》之作。
明帝水平元年(公元58年),有人状告班彪私改国史,被捕下京兆狱。其弟班超亦上书为其申辩,明帝见班固书稿觉得他才学卓著,便召他去京师校书部做兰台令并命他完成其父未竟事业,以著述为业,前后历时25年,基本完成了《汉书》的撰写。
《汉书》记载起于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迄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即整个西汉230年的历史,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原每篇一卷,共一百卷。《汉书》对西域匈奴的介绍有一卷即十四卷,分上下卷。
如对楼兰的记载(见《汉书?西域传》:“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迎送汉使”。见班固《汉书?西域传》)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古楼兰当时的环境状况,这是班固于史所做的一大贡献,也为我们后代人研究西域古楼兰找到了史料和文字依据。现在征引《汉书?西域传》对古鄯善(楼兰)的一段记叙: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干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二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辅国侯,却胡侯,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北去都护治所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西北至车师千八百九十里。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霞苇、怪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豪驼。能作兵,与若羌同”,字里行间透露出鄯善的地理位置,与阳关长安的距离,与车师吐鲁番的距离折算成千米基本符合楼兰当今与前述各点的距离,这就否定了今鄯善县是古楼兰的说法。根据班固所言部善与若羌同,产玉,今鄯善县无此地理特征,杆泥城就在楼兰附近,今鄯善县旁无杆泥城,东汉电田的伊循距离鄯善国很近,而距离今鄯善就近千千米了。当今鄯善县亦以楼兰相称,地名打上古代名国的烙印未尝不可,便于经济发展,接地气,提高知名度,毕竟吐鲁番、鄯善是古楼兰的文化延续。况且楼兰消亡后楼兰人迁移到今鄯善县也是不争的事实,也就应了“鄯善因楼兰而扬名,楼兰因鄯善而复活”这句话。
郦道元(约470-527年),字善长,汉族,范阳(今河北涿洲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是其代表作品,三十多万字,该书成书年代在5世纪,文中提到楼兰,因此研究楼兰的专家就断定楼兰废弃在6世纪,比从前凉出土的木简“建兴十八年”要晚200年。历史是无情的,只有史书记载才是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最好的佐证资料!那么,就让我们看一下描写楼兰的古诗吧!
李白咏道: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眼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六首中之第一首,诗中五月天山雪,说明地势之高且冷而有雪,可以理解,边疆战争吃紧,深夜还抱着玉鞍睡觉,以便随时应战,杀到边疆楼兰去,豪气如虹。据考诗人李白未去过楼兰,这里只代指边疆多战争之意罢了。
王昌龄以写边塞诗出名(698-756年),被誉为“七绝圣手”,字少伯,河东晋阳人,他有多首诗是写边关的,他在《从军行七首》第四首中写道: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七首又咏道:胡瓶落膊紫簿汗,碎叶城西秋日团。明就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王昌龄到过边塞,但到未到过楼兰,有待考证。后来在唐诗文中把楼兰当做战场,戎狄易犯之地不为过也,但诗人的豪气不减,在诗文中表现尤为明显。
岑参(约715-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河南新野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去世时仅56岁,在天宝至德年间两次出塞,在西州生活了六七年,与赤亭结下不解之缘,写下了三十多首吟咏吐鲁番的诗,如《经火山》《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等,在吐鲁番出土文物中,发现过岑参在高昌境内驿馆喂的马料支用账单(有图版)。
岑参不仅到过吐鲁番(西州,高昌)还到过渠梨(库尔勒)的铁门关(遮留谷),还到过西域都护轮台,其诗歌中多有吟咏铁门关的诗:“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无赤辛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轮合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白雪歌,送式判官归京》
咏楼兰的诗作又云: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成儿。
一《胡茄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岑参一路走来,在西域不仅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还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班超、傅介子、李柏、张超济一群先贤文人如点点星光照亮了古楼兰,使她光彩夺目,璀璨闪烁。
通过唐朝诗人的篇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古楼兰是政治军事要冲,几百年来,汉朝无论是西汉或东汉都与匈奴战火不断,匈奴多次劫杀汉使,血雨腥风,政治立场摇摆不定,楼兰国对西域的稳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四大文明的交汇点,玻璃器皿、铁制锌犁、彩色丝绸、东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汉文、怯卢文、汉晋木简、残纸,在此处多有发现。
东方丝绸、茶叶、葡萄、玉石在楼兰更是进进出出,就连战国时的“和氏璧”也曾经过楼兰,楼兰是名副其实的驿站商道,对西域特别是新疆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更是西北墨迹发源地。
汉代司马迁、班固留下《史记》《汉书》记载了西域楼兰的点点滴滴,现在看来却弥足珍贵。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岑参、王昌龄曾多次吟咏楼兰赋诗,虽未实指,但楼兰代指边远地方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真实情感,却也不妄为虚。据考证,李白、王昌龄他们均未到过楼兰,但他们的文章诗文确是楼兰文化的一部分。
司马迁(约前一四五一约前八十六年)是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以毕生精力著述了《史记》这部史著,为中国历史学竖起了一座丰碑,被鲁迅先生赞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良非虚言。
史家所乐道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有很高的史学性和文学性,内容广博,囊括古今。
司马迁对楼兰的描述:“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史记?大宛列传》,与楼兰实说吻合,为斯文?赫定及其他学者断定楼兰找到了史学依据。
班固(公元32-92年),东汉人,字孟坚,挟风安陵(今陕西成阳市)人为名门望族出身,自称楚贵族后裔,楚亡迁于晋、代间。从五世祖班长起,由富渐贵,由豪强变为官吏。曾祖班况以大臣名家占籍长安,女为成帝婕好,家累千金,大伯祖班伯通晓诗文。二伯祖班游亦受成帝器重,父班施,字叔皮,光武帝时历任徐令,司徒缘望都长等职。他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论衡》的作者王充是他的学生。
班彪曾研读司马迁的《史记》,认为其功不可没,作(后传)数十篇、《史记后传》凡65篇,(一说百余篇),依然为《史记》体裁。《汉书》中《元帝纪》《成帝记》《韦贤传》《元后传》均为班彪原作。篇末赞语仍题有“司徒撑班彪日”字样。建武十三年(公元54年),班地病故,儿子班固子承父业,遂成《汉书》之作。
明帝水平元年(公元58年),有人状告班彪私改国史,被捕下京兆狱。其弟班超亦上书为其申辩,明帝见班固书稿觉得他才学卓著,便召他去京师校书部做兰台令并命他完成其父未竟事业,以著述为业,前后历时25年,基本完成了《汉书》的撰写。
《汉书》记载起于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迄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即整个西汉230年的历史,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原每篇一卷,共一百卷。《汉书》对西域匈奴的介绍有一卷即十四卷,分上下卷。
如对楼兰的记载(见《汉书?西域传》:“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迎送汉使”。见班固《汉书?西域传》)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古楼兰当时的环境状况,这是班固于史所做的一大贡献,也为我们后代人研究西域古楼兰找到了史料和文字依据。现在征引《汉书?西域传》对古鄯善(楼兰)的一段记叙: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干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二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辅国侯,却胡侯,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北去都护治所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西北至车师千八百九十里。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霞苇、怪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豪驼。能作兵,与若羌同”,字里行间透露出鄯善的地理位置,与阳关长安的距离,与车师吐鲁番的距离折算成千米基本符合楼兰当今与前述各点的距离,这就否定了今鄯善县是古楼兰的说法。根据班固所言部善与若羌同,产玉,今鄯善县无此地理特征,杆泥城就在楼兰附近,今鄯善县旁无杆泥城,东汉电田的伊循距离鄯善国很近,而距离今鄯善就近千千米了。当今鄯善县亦以楼兰相称,地名打上古代名国的烙印未尝不可,便于经济发展,接地气,提高知名度,毕竟吐鲁番、鄯善是古楼兰的文化延续。况且楼兰消亡后楼兰人迁移到今鄯善县也是不争的事实,也就应了“鄯善因楼兰而扬名,楼兰因鄯善而复活”这句话。
郦道元(约470-527年),字善长,汉族,范阳(今河北涿洲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是其代表作品,三十多万字,该书成书年代在5世纪,文中提到楼兰,因此研究楼兰的专家就断定楼兰废弃在6世纪,比从前凉出土的木简“建兴十八年”要晚200年。历史是无情的,只有史书记载才是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最好的佐证资料!那么,就让我们看一下描写楼兰的古诗吧!
李白咏道: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眼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六首中之第一首,诗中五月天山雪,说明地势之高且冷而有雪,可以理解,边疆战争吃紧,深夜还抱着玉鞍睡觉,以便随时应战,杀到边疆楼兰去,豪气如虹。据考诗人李白未去过楼兰,这里只代指边疆多战争之意罢了。
王昌龄以写边塞诗出名(698-756年),被誉为“七绝圣手”,字少伯,河东晋阳人,他有多首诗是写边关的,他在《从军行七首》第四首中写道: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七首又咏道:胡瓶落膊紫簿汗,碎叶城西秋日团。明就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王昌龄到过边塞,但到未到过楼兰,有待考证。后来在唐诗文中把楼兰当做战场,戎狄易犯之地不为过也,但诗人的豪气不减,在诗文中表现尤为明显。
岑参(约715-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河南新野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去世时仅56岁,在天宝至德年间两次出塞,在西州生活了六七年,与赤亭结下不解之缘,写下了三十多首吟咏吐鲁番的诗,如《经火山》《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等,在吐鲁番出土文物中,发现过岑参在高昌境内驿馆喂的马料支用账单(有图版)。
岑参不仅到过吐鲁番(西州,高昌)还到过渠梨(库尔勒)的铁门关(遮留谷),还到过西域都护轮台,其诗歌中多有吟咏铁门关的诗:“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无赤辛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轮合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白雪歌,送式判官归京》
咏楼兰的诗作又云: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成儿。
一《胡茄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岑参一路走来,在西域不仅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还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班超、傅介子、李柏、张超济一群先贤文人如点点星光照亮了古楼兰,使她光彩夺目,璀璨闪烁。
通过唐朝诗人的篇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古楼兰是政治军事要冲,几百年来,汉朝无论是西汉或东汉都与匈奴战火不断,匈奴多次劫杀汉使,血雨腥风,政治立场摇摆不定,楼兰国对西域的稳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四大文明的交汇点,玻璃器皿、铁制锌犁、彩色丝绸、东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汉文、怯卢文、汉晋木简、残纸,在此处多有发现。
东方丝绸、茶叶、葡萄、玉石在楼兰更是进进出出,就连战国时的“和氏璧”也曾经过楼兰,楼兰是名副其实的驿站商道,对西域特别是新疆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更是西北墨迹发源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