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若羌县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是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若羌 / 若羌旅游 / 有关楼兰

楼兰文化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9-17 10:52
来源:县新闻宣传中心
[ 打印 ]
【字体:
分享:

保护环境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楼兰的消失,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考古资料中尚未发现古楼兰时期的水井遗址,而楼兰城内的古河道纵横交错却依然可见,说明当时楼兰城的地表水是丰富的,河水是该城城市用水的唯一来源。同时,从地理位置上看,楼兰地处罗布泊边缘的三角洲,紧邻孔雀河三角洲,在当时不存在水源问题。

楼兰城主要以木头为建筑材料,现遗址中堆积的木头中,有长15米以上的栋梁,全是当地的胡杨。墓葬中发掘的棺材由一个整树干挖空而成,楼兰城郊,大片枯死的胡杨直径在50厘米以上的屡见不鲜,并且常可发现需要二三人才可合围的树干。据估计,楼兰全盛时期,楼兰城周围的森林覆盖率不低。

这一切都表明,古时的楼兰地区,水资源充足,森林茂密,是适于人类生活的地区。但是,新疆自古降水量稀少,绿洲呈沿河分布的块状,环境的稳定性极其脆弱。现今,楼兰遗址已为沙漠所覆盖,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现今的若羌县水资源不足,降雨量较少,干旱和沙化问题严重。因此,当前首要的问题是保护、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相关产业,从而保证若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免发生类似古楼兰城被废弃的悲剧。

完善当地的环境保护的法律及规章制度,严格执法

楼兰地区早期,人们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环境破坏和资源损耗严重。楼兰环境开始日益恶化,森林面积减少,沙暴的不断加大,雅丹地貌日渐发育。

面对环境的破坏,楼兰人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他们开始控制水源,制定“森林法”,对随意砍伐树木的人进行严厉惩罚:“绝不能砍伐沙卡的树木。原有法律规定,活着的树木,禁止砍伐,砍伐者罚马一匹。若砍伐树杈则应罚母牛一头。依法作出判决。倘若并非如此,汝不能澄清此案,应将彼等押送皇廷”。

“森林法”的实施没有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一方面,由于颁布法律的时间已经较晚,且环境恶化的程度和强度超出当时人们控制能力的范围。另一方面,楼兰统治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楼兰人的生活习俗也是造成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当时楼兰人对于木材的需求很大。从现存的遗址来看:建筑材料、棺材、做饭、取暖等,都来自木材。而这些生活所需与生态保护的矛盾都是在当时没法解决。因此,楼兰统治者能否严格执行所有的规章制度、改变民众的生活习俗,是保护环境的关键。这也是楼兰文化给我们今天的启示之一。

加强和促进与外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汉书?西域传》所说从中原通达天山南路的两条道路中的南道为“自玉门阳关出,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此鄯善即楼兰,称“楼兰道”或是“白龙堆”道是通行最早、行人最多的路线,也是西汉时期中西交通主干线。这条线路来往使者不绝“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因此,楼兰当时地处要道,商人、使者和当地的土著人员混杂,游牧、农业、商业在当地都有发展。因此,此地存在多种经济模式,而且在当时交流相当频繁。人员的交流频繁,必然使当地民族和人种发生变化。除本地土著以外,有雅利安人、塞种人、月氏人、安息人、匈奴、汉族等,人种上则为欧罗巴人种、蒙古利亚人种等称为多民族、多人种的地区。民族、人种的多样化及交流的频繁,必然形成多样的文化,它促进了楼兰的发展与繁荣。

一个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本地区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不断吸取外部的、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唯其如此,才能在保持本地区经济与文化特色的同时,通过交流与互动,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