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产业化的手段推进农业,用现代化的方式调优农业。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按照“保粮、稳棉、强枣、促棚、推畜”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性服务和产业化经营水平,走出一条“以红枣为主,设施农业、畜牧业、特色种植业为一体”的农业发展之路,推动农牧业朝着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第一节 继续巩固和提高红枣产业地位
按照“中国最优红枣基地”的目标定位,继续深入推进以红枣为主的林果业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化、精细化管理,通过科技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开拓、品牌打造等进一步做强做精红枣产业。以节水为手段,探索推广高密度矮化密植种植模式,增大工业红枣产量,保障红枣深加工企业充足的原料枣供给,“十二五”期间,在稳定红枣20万亩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将重点转向提升品质和高水平转化方面。全面推进绿色、有机枣果生产规程,达到标准化生产,完成有机注册果园和有机果园10万亩;加大红枣原产地保护,启用“地理标志产品若羌红枣专用标志”,严厉打击以次充好、滥用违禁激素、农药,假冒若羌红枣品牌行为;实现红枣统一分级、统一包装、统一标识;按照“五统一”的要求,狠抓红枣“三害”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统防、统治专业队伍,确保红枣产业健康发展。
专栏2—1
五统一: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配制、统一施药。 三 害:病虫害、冻害、风害。 |
第二节 加快现代畜牧业和设施农业发展
——加快肉食品基地建设,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大力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狠抓农区畜牧业,走枣、畜、肥立体循环、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饲草料保障、畜牧业产业化体系建设,“十二五”期,建设优质饲草料基地4万亩以上,引进饲料生产加工企业1—2家。在稳定现有牛、羊养殖规模并适度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生猪养殖,枣园土鸡、鸭、鹅等特色养殖,积极培育有地域特点的畜牧产品品牌,每个农业乡镇建成1—2个设施先进、管理水平高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合理规划和引进生猪、牛羊、肉禽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企业2—3家。到“十二五”末,实现全县牛羊年末存栏12万头、商品牛羊出栏4.4万头,生猪出栏10万头以上,禽类出栏30万羽以上、禽蛋生产600吨以上。积极拓展青海、西藏等周边地区销售市场,建成辐射县域周边区域的肉食品供应基地。
——加速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市场导向、科技支撑、政府扶持”的原则,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建立完善的果蔬流通及销售网络,积极打造楼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名优品牌,努力把我县建成辐射周边区域的外向型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反季节瓜果种植及景观苗木生产基地,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新格局。“十二五”末,达到万亩设施农业发展规模。
——稳定粮食生产,培植特色经济作物发展。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力推广高产小麦种植,“十二五”末,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保证在4万亩以上;在稳定棉花现有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鼓励皮芽子、恰麻古、黄萝卜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
第三节 壮大以红枣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
以农产品种植基地为基础,以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建设南疆农产品加工转化物流基地为目标,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产、供、销相互衔接的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继续加大引进、培育和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从提升农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入手,重点支持红枣多糖等高科技产品研发和转化,延伸产业链,红枣等主要农产品当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整合红枣深加工资源,积极支持和推进楼兰枣业、七星羌都枣业等企业股改上市。力争“十二五”末,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0亿元以上企业1家;5亿元以上企业2家;以红枣深加工为主的上市企业1家,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通过红枣、瓜果及特色种植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品牌营销、龙头带动,将若羌县打造成为南疆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特色林果业加工基地。
第四节 大力实施农村富民工程
着力抓好“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两大民生工程。按照“面积、功能、质量、产业二十年不落后”的要求,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和布局,将农牧民安居住房和村镇规划与产业发展、庭院经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有机结合,配套供排水、道路、美化、绿化、亮化等设施,全面完成定居富民工程任务,全县村镇容貌和农牧民生活质量发生质的改观。将塔什萨依新农村实验区建设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牧民下山来、绿色留高原和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加大对搬迁牧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全面完成牧民搬迁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